时间: 2024-08-12 12:18:57 | 作者: 中标公告
曾实践于纽约某建筑事务所、美国知名电器公司、美国知名金融服务公司、美国知名科技公司。获得GSD参数化设计课程DISTINCTION荣誉。对建筑内设计、城市设计、交互设计、软件开发等领域均有比较深入的研究。
但是危机也好,机遇也好,我们要对新兴的东西保持好奇和关注,多多跳出既有的圈子和围墙,寻找和思索对自己最合适的未来的路。
我对建筑学的理解始于小住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小住宅一直是我最喜爱的建筑类型。十年前,和很多初探建筑的学子一样,第一次阅读建筑是学习现代大师的小住宅作品,第一次设计建筑是一个模仿大师作品的小住宅。
伊东丰雄是我最喜欢的建筑师之一,其作品银色小屋不同于强调内在性的住宅,没有营造坚实封闭的家的感觉,而是使用临时性的材料和简单的结构,轻、薄,极具通透性,搭建了一个的金属帐篷,浮游于杂乱、碎片化却有条运行的城市里。
本科时的一个暑假我在上海某民营大院实习,恰好在做住宅的小组,但是工作的内容动摇了我在象牙塔内形成的对建筑的理解。
当时我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是一个别墅小区,我的老板给了我一套平面图,让我做几个西班牙式别墅的SketchUp模型。当时刚接到任务时我的大脑是空白的,不论是在建筑规划设计、建筑概论、建筑历史和建筑评论等学校课程里接受的,还是自己从书籍期刊汲取到的,我的知识里完全不存在着西班牙式别墅这个概念,甚至这个概念是和我对建筑本质的理解是相左的。我的所有的词汇,少即是多、形式追随功能、解构主义、场所精神、现象学、文脉、原真性等等,在这一个项目上都不适用,和我喜爱的银色小屋等小住宅作品,是一种完全相反的东西。在完成并提交了模型之后,我就再也没有打开过那个文件。
建筑设计是服务业,建筑师不应该只专注于自己的理念而忽视客户的需求,但是这一次理想和现实强烈的冲突,让我产生了继续深入探索建筑学的想法。所以去海外名校留学,去外面看看,就成了我的目标。想接触更前沿的理念,想看看观念更开放的市场,想听听不同背景的人对建筑的理解,想参与更具设计感的项目。
在准备作品集的时候,我明白了概念的重要性,和如何把概念表达出来的重要性。我还是像以前一样继续研读大师的作品,不过后来我没有继续通过抄绘平面图、按照平立剖建模、看构造大样等方法来学习,而是把重心放在了观察他们如何描述、传达自己的作品和理念。
库哈斯是一位表达、出售自己的概念的大师,不管是在其《SMLXL》、《癫狂的纽约》等著作中,还是在OMA事务所的作品中,他都能够最终靠抽象又吸引眼球甚至怪诞的分析图,表达自己对城市的独特理解,让其作品看上去有背后的观点、事实和逻辑在支撑。在作品集的筛选中,通过一般的平立剖渲染图很难让一个学生的作品脱颖而出,但是明确的概念、清晰的逻辑、独特的图面表达和亮眼的叙事排版,会让人们的目光在一个作品上停留得更久一些。
央视大楼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各种意义上,它都是一个很吸引眼球的作品,制造了很多争议,引来了很多解读。作为一个地标性建筑,和传统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不一样,央视大楼的“大”,并不直接体现在高度上,而是在横向挑战重力,耗巨资打造不符合常识的悬挑结构,给人一种反重力的巨大感。
城市文脉、功能集合、环形流线等分析又让这个设计看上去符合逻辑,所以这座纪念碑就建成了。但是如果我们丢弃掉为了合理化建筑而制造的词汇和逻辑,从一个未经过建筑学规训的人的视角来看,这就是一座外形酷似大裤衩的简单粗暴形状怪异的巨大建筑,虽然这也是一种让人印象非常深刻的理解。
人在初到异乡时,离开了原来的舒适圈,身处陌生的环境,有时会有一种和过去脱节、以第三视角看见自我的感觉。在刚来哈佛的时候,我很迷茫。当时建筑规划设计行业已经在走下坡路了,不仅我自己对建筑的理解还摇摆不定,而且连缩放调整CAD快速出几套住宅方案这种完全市场导向的工作好像也岗位不多了。同学们各自都有自己的打算,有的人因为惯性继续做设计,有的人因为热爱继续做设计,有的人尝试探寻建筑规划设计和前沿科技的交叉点,有的人往资金链上游走进入房地产,有的人攀登市场的顶点转向金融行业,有的人在转向科技行业的同时保留了自己在设计方面的储备而选择了交互设计或者产品设计。我当时也做了很多了解和尝试,最后选择了转码。
我上过房地产课,上过公共管理的课,也选过交通规划的studio,但这些都没有提起我特别大的兴趣,最后在上计算机的课程的时候,我才选定了以后的路。其实最初我并不是想转码,而是想做参数化设计、机器人、3D打印、智能建筑等方面的设计和科技交叉的产物,上计算机的课程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后来,一方面受到了宇宙机、万物转码、某三分地传出的30万湾区温饱线等转码大趋势的影响,一方面自己确实对科技行业很感兴趣,所以最终选择了直接放弃以前在设计行业的沉没成本,直接选择了转码。
转码对我来说是一段神奇的经历,像是弯弯绕绕最后又回到了原来的路径。我很小的时候就接触编程了,当时Python还没多流行,是一个小众语言。后来我完全放弃编程,在本科选择了建筑学专业,到我重新转码这中间七八年,经过了数据大爆炸、数据科学和机器学习的兴起,Python成为了应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我在MIT选的计算机课程大部分都会用到Python。在转码的过程中,只关注建筑规划设计领域很多年的我才具体地感受到了科技行业的发展之迅速,也相对地体会到了建筑规划设计行业的停滞不前还有和新兴技术的脱节。
科技行业和土建行业还有一个较大的区别,土建行业的壁垒其实很高,知识相对封闭,所以我们应该上老八校,需要上GSD,而计算机相关的行业依赖互联网和开源,知识很容易获得,所以转码是一条性价比相比来说较高的路。只要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一个人就可以完全自学计算机相关的知识,看看网上名校的公开课、内容丰富实用的个人博客、开源的代码和文档、有很多乐于助人的用户的论坛,用不了多久就能自己做一个小项目,掌握入门级别的软件开发知识和技能,也非常容易获取求职相关的信息。
我是比较走运的,赶上了疫情后期科技公司扩张的红利期,虽然几经波折,但最后还是赶上了末班车进了大厂。但是我也有点不走运,现在正赶上了市场下行和科技公司的裁员潮。
如果是在2022年前,如果有设计行业的人问我转码值不值得,我肯定会回答值得,因为转码进大厂的机会大,科技行业也还在增长。但是在当下的环境下,我不会强烈推荐转码,虽然我也不会劝退转码。从2022年底的推特开始,大家熟知的Meta、微软、亚马逊、谷歌这些大厂已经都裁掉了很多员工,其中不乏其他专业转码的朋友。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大家不太关注的公司,像Salesforce、SAP、Coinbase、Stripe、Carvana、Capital One、Wayfair等等很多公司都进行了千人规模的裁员。据估计超过10万人被裁,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大量有工作经验的人又回到了市场,2023届的计算机、电气工程、统计等专业的毕业生也在求职,很多大厂都没有再招入门级的岗位,甚至有些毕业生的offer还被撤回了。在这样的市场和就业环境下,转码的难度要比前几年难度大得多。
除此之外,软件开发的岗位也正受到AI的冲击,不管是大火的ChatGPT,还是微软高调推出的GitHub Copilot,亚马逊默默跟进的CodeWhisperer,或者是已经退场的Kite,都降低了编程和软件开发的难度。在最近的狂欢中大多数人应该可以体验到自己的工作终将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危机感。机器学习已经在很多人不知觉的情况下普及到了各行各业了,人工智能会继续给诸多行业和市场带来变革。
对于想要转码的人,这可能是是个机遇,但我个人觉得短期内更多地是个危机。但是危机也好,机遇也好,我们要对新兴的东西保持好奇和关注,多多跳出既有的圈子和围墙,寻找和思索对自己最合适的未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