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8-12 12:19:34 | 作者: 重要通知
2024年1月,北京市《门头沟区灾后恢复重建整体规划(2023年—2035年)》获批, “安全韧性强”被纳入三年中期目标,并针对区域防洪提出着力构建防灾、抗灾、救灾体系,提升基础设施抵御风险能力。
近年,极端天气事件呈现趋多趋频趋强趋广态势,江河流域暴雨洪涝干旱灾害的突发性、极端性、反常性越来越明显。主动适应极端水旱灾害频发“常态”,要求我们一定要坚持以流域为单元,不断的提高流域韧性,筑牢防御水旱灾害防线。既要强化抵御水旱灾害风险的“硬件设施”建设,也要着力提高极端情况风险预见和处置能力,聚焦危机应对、风险化解、系统复原,力求流域在应对水旱灾害风险冲击时,能够适度承受、快速分散风险,保持基本机能发挥,灾后迅速回到正常状态运转。
实践证明,完善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是提升流域承灾韧性的重要基础。必须审视变化环境下的水旱灾害风险特征,精准把握流域特点及洪水特征,统筹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根据流域上下游防洪保护对象的不同,科学确定防洪标准、工程规模、运行方式,因地制宜科学布局水库、河道、堤防、蓄滞洪区建设,注重工程建设项目的关联性和耦合性,全方面提升流域防灾减灾能力,构建适应发展、适度超前的流域防洪新格局。
与此同时,流域作为人类和自然相互影响的关键地区,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载体。由江河、湖泊等水系形成的流域单元,每个组成体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流域的动态平衡。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立足于流域的复合系统,每条河流、每个湖泊都需具备一定的生态韧性。只有坚持遵循流域的系统性、水流的规律性,以河流、湖泊为基本依托,以幸福河湖建设为主要抓手,维护河湖健康生命,持续复苏河湖生态,才能在流域生态维度上不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随着数字化转型快速推进,流域治理管理面临新挑战的同时,其管理韧性提升也迎来难得的机遇。当下,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工程建设统筹推进,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能力慢慢地加强,水雨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持续巩固,覆盖全流域的“天空地”水量、水质、水生态监测感知网加快建设,为流域风险评估和韧性提升提供智慧支撑。未来,流域治理管理的“智慧翅膀”还将不断补强流域管理韧性,以数字赋能为流域决策管理提供前瞻性、科学性、精准性、安全性支撑。
流域韧性建设涉及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多个角度,其内涵及外延都需进一步研究和持续关注,并付诸更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锚定不断的提高流域抗风险能力的目标一以贯之,韧性流域终将为流域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